做到這幾點,國考副省級行測提高3到5分
以下是我備考期間琢磨出來的一些應試技巧,掌握后可以幫助提高3到5分,請耐心看完。
1.行測的題量很大,國考副省級行測要在120分鐘內完成135題,全部認真做完是不可能的。行測主要分為常識、言語、數量、判斷、資料5個模塊,各模塊難度因人而異。
2.一般來說,備考以言語、判斷和資料為主,這三塊學好了、學熟了、穩定了,再有余力去學常識和數量,也可以在學習三大主要模塊的間隙,穿插一些常識和數量的學習,但一定是以三大主模塊學習為主。
3.如何判斷自己三大模塊是否學到位了,各機構有些模塊正確率的建議,比如言語正確率80%以上,判斷正確率80%以上,資料正確率90%以上。并且是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上述正確率,比如言語35分鐘,判斷30分鐘,資料25分鐘。實際上,各人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作相應的調整,例如,目標分數80分,那么各模塊應該拿到多少分,總時間120分鐘,各模塊應該需要多少分鐘;這樣量身定制自己的學習計劃和目標。
4.行測的考試和高考不同,不在于做出了多少難題,而是在于如何在有限時間內盡可能拿到最多的分數?;谶@點,行測考試過程中,做題順序和題目的取舍,就很關鍵,這方面琢磨研究透了,直接可以提高分數,立竿見影的效果。
5.還記得我第一次自己??嫉臅r候,想給自己摸摸底,大概看看水平怎么樣。當時還沒入門,判斷還沒學,以為自己從小數學好,把數量放在前面做,大致按常識—數量—資料—言語—判斷的順序,印象中考了50來分吧,對自己打擊很大,也意識到了差距。后來,經過一段時間備考,大概知道了數量不是那么好拿分的,調整做題順序,分數一下提了不少。也讓我意識到,調整做題順序,是可以影響分數的。
6.推薦一種做題順序和時間安排:言語(35分鐘)—資料(25分鐘)—判斷(30分鐘)—常識(8分鐘)—涂卡(7分鐘)—數量(15分鐘)。這樣做題順序有個很大的好處是,方便計時!在真實考場上,計時是很重要的,怎么一看到時間就能知道自己的進度是慢了還是快了。按我這個做題順序,置身真實考場,9:00開考,9:30大概言語要收尾了,10:00應該完成資料了,10:30應該做完判斷了,10:45要開始做數量了。時間很整,很好記。如果換個做題順序,我相信至少需要花30秒到1分鐘,才能想明白做的快還是慢,是不是有點浪費了。(注:這個安排是針對國考副省級的,其他試卷,可以自己探索調整)
7.時間的困境:舉個例子,假設這次言語有點難,時間過去40分鐘了,言語還剩好幾題;假設這次圖推有點難,一道題想了3分鐘還是沒思路;假設資料有幾題很難算,花了好長時間,是可以算出來,但是明顯不劃算。碰到這種情況怎么辦?剛開始我很糾結,很舍不得,言語、判斷、資料是重點學的模塊,常識和數量兩個模塊都不太會啊,這可咋整,真的很難放棄,稍微一糾結猶豫,時間就過去了,后面的做題節奏就亂了。
8.勇敢的放棄:行測講究的平衡,有限時間內拿到最高分。如果同意這個觀點,碰到上面的情況,我建議大膽放棄幾道題。原因:一是,難題花了時間不一定對;二是,做出來了性價比不高;三是,如果前面一糾結,數量可能根本沒時間,全被擠占了。如果前面某些題大概判斷性價比不高后,就果斷放棄,把時間挪到數量上,數量有難題、有簡單題。有的簡單題可能1到2分鐘就能做出來。假設保證數量有10至15分鐘,能夠做出5道題。此時數量得分應為5+10/4=7.5分(副省級數量1題1分)。假設沒時間做數量,得分應為15/4=3.75分。
9.上述方法針對國考副省級,且是我個人總結的,每個人情況不盡相同,請根據自己的情況做相應的調整。你會發現,在知識掌握沒變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做題順序和時間分配的平衡,提高3到5分。上述方法還需要在平時模塊練習過程中,不斷使用,融入肌肉記憶中,這樣在最終考場上,才能發揮出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