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升產業能級,多元化擴大“專精特新”企業規模
堅持發揮政府的橋梁與紐帶作用,加強優勢科研與優勢產業的產學研鏈條建設,重點支持龍頭企業,明晰產業培育路徑,細化產業發展層次,推動優勢產業上下游緊密協作,形成產業鏈整體提升。深化校企合作,大企業和中小企業間的協同創新,從而打破校企之間、企業之間的技術與人才壁壘。通過因企施策、校企對接、資金幫扶、資源整合等措施,多管齊下,加快做大做強“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做精做強鋪天蓋地之勢的中小企業。
(二)增強創新能力,加快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
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引導和支持企業應用關鍵技術、共性技術,提升企業研發能力,提高產品競爭力。緊緊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化發展,讓科技研發更精準有效,就核心技術、“卡脖子”技術和基礎前沿領域提出攻堅方向和目標要求。重點支持“專精特新”企業建設高端研發機構,加大資金扶持力度,鼓勵企業參與核心技術攻關,產業基礎再造、產業鏈提升項目。推動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成立產業技術研究院、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科技創新研發機構,在技術創新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上實現突破。強調政策的剛性,確保已出臺各項支持政策落實到位。拓寬科技成果轉化的投入來源,發掘以金融創新支持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潛力。
(三)強化人才支撐,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環境
著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在資金、人才、孵化平臺搭建等方面給與支持,完善“專精特新”企業扶持體系,從政策上做到精準施策,從服務上做到精準幫扶。優化人才環境,完善出臺更具靈活性、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加大“高精尖缺”人才引進力度,建立“專精特新”企業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充分發揮高校和優質企業資源,加強校企合作,深化產研對接,設法破解“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人才匱乏、技術不足問題。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民營科技中介機構,重點開展技術轉移、成果轉化、技術檢測和公共服務等特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