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申論素材梳理
未成年人作為特殊群體,因對自身和社會的認知有限,通常受到生活環境的消極影響而走上犯罪道路,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保護未成年人健康茁壯成長,引導廣大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關系社會和諧穩定,關系國家民族未來,是國家乃至全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
從建設和諧社會的角度來看,預防,干預,制止和杜絕未成年人犯罪不能僅僅依靠法律的威懾和非刑事處罰,非監禁教育等基礎手段,探索社區心理輔導,行為矯正,幫助未成年人擺脫不良影響,形成由中國特色的未成年人犯罪防治系統刻不容緩。
(一)綜合社會面反饋至公安機關、社區和學校等單位的未成年人相關情況問題、違法線索等情報,深入調查取證結合本區問題未成年人的實際情況,對目前普遍性存在的問題進行專項整治清理。例如:非法改裝電摩聚集飆車等大范圍的危險和違規違法行為。
(二)公安機關會同鄉鎮街道教育部門對轄區重點問題未成年人制定有針對性的個人方案,長期追蹤未成年犯罪者的后續行為和發展。深入分析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在相關制度生效后,對每個問題少年建立考察追蹤檔案,跟蹤幫教。同時由社區片警對未成年人所在的社區,村委,家庭進行定期回訪,全方位協助未成年犯罪者重返社會的高度可能性。
(三)成立專門的未成年人警務隊伍或辦案小組,專職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干預未成年人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行為的少年警務制度?;谖闯赡耆松硇奶攸c的特殊性,辦理涉未成年人案件需要具備很強的專業性,如對未成年人被害人、未成年人證人的詢問,需要借助專業人員輔助和長期辦案經驗。強化少年警務制度建設,并將少年警務機構作為強制報告案件的專門接案受理機構,能夠充分發揮其對報告線索的敏感性,降低因侵害案件未充分引起重視而事態擴大的嚴重后果,有效實現保護被害人、打擊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效果。
(四)建立“問題少年一站式管理與救助”為犯罪打擊與未成年人保護開辟“綠色通道”,公安機關受理報案后,通過在預設少年警務執法辦案中心、檢察院辦案區或醫院、學校等密切接觸未成年人的單位設立的“一站式”辦案場所,完成詢問、同步錄音錄像、檔案留存、后續工作指導、安全保護承諾、再次突發狀況的專人應答反饋、鏈接社會救助資源等工作,能夠充分聯通公安機關、報案單位和社會組織,實現高效取證和一體化保護,對性侵害等案件中的未成年人被害人,給予特殊、優先和全面保護。
(五)幫助生活環境不佳,條件困難,難以擺脫原生環境的未成年人解決就學,就業困難的問題,給走投無路的未成年人新的可能性,幫助其擺脫困境。本地企業家聯手,建立未成年人走進社會培訓基地,基地中能提供臨時的工作崗位,培養未成年人自力更生、自給自足、腳踏實地的精神和能力。
(六)加強家庭教育、深入強化父母責任意識,對心理輔導中未成年人提出的求救信號給予迅速回復,對長期遭遇家庭暴力或校園暴力而罹患未成年人創傷應激后遺癥的未成年人提供法律幫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反家庭暴力法》,如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放任未成年人實施不良行為或嚴重不良行為的,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對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監護人予以訓誡,并可以責令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導,對失格監護人進行處罰,必要時剝奪監護人資格。
(七)發揮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落實計劃、教材、課時、師資,加大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法律知識的宣傳普及,增強未成年人法治意識。落實《中小學法治副校長聘任與管理辦法》,組織法官、檢察官、律師、法治副校長、普法志愿者走進校園,對涉未成年人犯罪的性侵害、校園欺凌、電信詐騙、違反交規等開展以案釋法,引導未成年人認清違法犯罪的危害。擴大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社會宣傳覆蓋面,把相關法律知識融入法治公園、法治長廊、校園櫥窗等各類法治宣傳陣地,組織普法志愿者進校園、進家庭,開展法治宣傳和法律服務,營造學習宣傳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濃厚氛圍。開展“法治公開課”、模擬法庭進校園、“法治情景劇”創作匯演,創新和拓展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方式方法,切實增強學法用法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提高青少年的法治素養和道德素質。
(八)社會輿論干預。對家庭情況特殊或長期存在不良行為而遭受歧視,偏見的未成年人給予輿論幫助,凈化環境氛圍,加強社會治安的綜合治理,通過改善生存環境幫助未成年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杜絕再次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的防治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重視,也需要多方力量的聯合干預,從行為,心理,環境到法律,法規,每一步都需謹慎考量,采取積極的措施,為未成年人共同創建良好的成長氛圍,幫助其養成遵紀守法的意識,恢復其自尊自立的人格,從而改善未成年人犯罪率增高的現狀,共同守護未成年人健康、安全地成長。